又是一年花开季,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我国活动宣传的主题是“开展终结结核行动,共建共享健康中国”。各级医务人员纷纷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结核病防控知识,加大对广大群众的健康教育。当前,结核病的防控工作面临着历史挑战和机遇,世界卫生组织的口号是,要求在2035年在全世界范围内终结结核病,一种在地球上存在几千年的古老疾病,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终结。一群科技工作者正在加大对结核菌的疫苗研发,一批抗结核新药陆续上市,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去年5月我国制定了新的结核病分类及诊断标准,结核病分为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活动性结核病和非活动性结核病三大类。下面就这三方面问题进行探讨。
一、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
人类对结核分枝杆菌普遍易感,当前没有最有效的疫苗,卡介苗只对婴幼儿及儿童能有效降低发病率,死亡率,减少重症结核病的患病率。估算全球1/3的人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17亿到20亿),我国2000年估算数约3.5亿(以PPD≥10mm),这些人中未来将有5-10%陆续发病,成为新的活动性结核病人。尤其是以下重点人群:病原学阳性患者密切接触PPD反应硬结≥5mm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的5岁以下儿童,与活动性肺结核密切接触的大、中小学PPD反应硬结强阳性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的学生, HIV/AIDS者中PPD反应硬结≥5mm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者以及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1个月。建议进行3-6个月的预防性治疗。
二、活动性结核病
认真有效的治疗活动性结核病是控制结核病的关键所在,从源头控制结核菌传播,减少对社会人群的危害。加强结核病知识宣传,提高社会市民对结核病知识的知晓率,当出现症状(咳嗽,咳痰大于2周,胸痛、咯血、午后低热、夜间盗汗、消瘦)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长时间得不到治疗,结核菌到处传播危害社会。坚持做到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治疗原则。规范治疗,提高患者治愈率,减少耐药性结核病的产生。当前结核病治疗中关注的重点及难点是耐多药结核病人,这部分人群特点是;病程长,发现不及时,体质差,合并症多,常伴有许多基础性疾病。治疗过程中,治疗时间长(18-24个月),药物副反应多(高达80%以上),耐受性差,治愈率低(40-75%左右),费用高,许多家庭因此再度陷入贫困。
三、非活动性结核病
这部分人没有任何结核病症状,常因入学、参军、入职及健康体检发现,细菌学检查阴性。可有正规结核病治疗史或未进行过任何结核病的治疗。这些人群不排菌,对社会没有任何危害。这些人因定期复查,一但出现症状应及时就诊,排除结核病复发。
宣传结核病知识人人有责,控制结核病我们责无旁贷。全社会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共同创造一个无“核”的世界。(江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