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五院综合内科针对一例右侧肋骨多发骨折及肩胛骨骨折患者,开展了一次压力性损伤护理会诊。此次会诊由压力性损伤专科小组组长汪美芳主导,重症监护室护士长、综合内科护士长及责任护士共同参与。
患者马大爷因意外骨折,在养病期间出现肺部感染,入院时责任护士发现其尾骶部位出现压力性损伤。会诊组对患者进行了全面查体,综合评估病情,提出了针对性的护理建议。组员殷瑛制定了压力性损伤护理的具体方案,组长汪美芳则从全身支持疗法、局部压力性损伤处理等方面给予了详细指导。
汪美芳副主任强调,护理会诊要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充分发挥其在跨科室护理疑难病例中的作用,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内涵。通过此次会诊,有助于专科护理资源全院共享,提升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此次护理会诊的成功开展,展现了市五院在压力性损伤专业化、规范化护理方面的实力,为患者提供了优质、专业的护理服务。在今后的工作中,市五院将继续加强护理会诊制度,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保驾护航。
健康小知识:
【压力性损伤的高危人群】
压力性损伤容易发生在以下患者身上:
- 高龄者
- 消瘦或水肿患者
- 瘫痪或长期卧床者
- 大小便失禁者
- 昏迷患者
- 长期使用医疗器械导致局部受压者
【压力性损伤的常见部位】
压力性损伤可以出现在患者的多个部位,具体取决于患者的卧床姿势:
- 仰卧位时:枕骨、肩胛部、肘部、骶尾部、臀部、足跟
- 侧卧位时:耳部、肩峰、肘部、髋部、膝关节内外侧、内外踝、臀部大转子
- 俯卧位时:前额、下颌、颊部、肩部、肘、胸部(乳房)、男性生殖器、髂嵴、膝部、足趾、足背、鼻部
【如何预防压力性损伤】
1. 减轻局部压力与剪切力:使用减压装置,如气垫床、海绵减压垫、泡沫减压垫等,可以有效分散压力。
2. 定时翻身:一般患者每2小时变换一次体位。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应根据皮肤和全身情况调整翻身间隔。如果皮肤在15分钟内不能消退充血反应,应缩短翻身时间至1小时。注意,皮肤压红部位不宜按摩。
3. 保持适当体位:侧卧30°有助于压力分散和血液流动,减少压力性损伤风险。避免长时间抬高床头超过30°,以减少骶尾部剪切力。半卧位时,应在患者臀部提供支撑。
4. 改善营养状况:鼓励患者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锌饮食,必要时提供胃肠外营养,以增强皮肤抵抗力。
5. 日常皮肤护理:每天检查高危患者的皮肤状况。使用温和的皮肤润肤霜保持皮肤湿润,避免使用香精。对于失禁患者,可使用皮肤保护剂如凡士林油膏、氧化锌软膏等,形成保护层。及时更换潮湿衣物和床单,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为高危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舒适的护理环境。如果您或您的家人存在压力性损伤的风险,请务必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并及时寻求专业医护人员的帮助。
文|图:于晓定 汪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