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医院等公共场所时,会闻到一股消毒水味,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医院中存在各种细菌病毒,通过各种消毒液的杀死病毒和细菌,使空气和物体表面保持清洁卫生的状态,降低疾病感染风险,这就是消毒。那么消毒液究竟有哪些种类,并且每种消毒液都是用来干什么的,在家庭中使用消毒液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下面就为大家答疑解惑,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消毒液的分类
1、氧化类:以表面消毒为主,如常见的双氧水、臭氧、次氯酸钠、二氧化氯等,该类消毒剂为灭菌剂。杀菌机理是释放出新生态原子氧、氧化菌体中的活性基团;杀菌特点是作用快而强,能杀死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病毒。
2、醛类:如甲醛、戊二醛等。该类消毒剂可做灭菌剂使用,杀菌机理是使蛋白变性或烷基化;杀菌特点是对细菌、芽孢、真菌、病毒均有效,但温度影响较大。
3、酚类:杀菌特点是对真菌和部分病毒有效;杀菌机理是使蛋白变性、沉淀或使酶系统失活。
4、醇类:如乙醇、乙丙醇等。该类消毒剂为中效消毒剂,只能用于一般性消毒。杀菌机理是使蛋白变性,干扰代谢;杀菌特点是对细菌有效,对芽孢、真菌、病毒无效。
5、碱、盐类:杀菌作用强,有强腐蚀性,如氢氧化钠、氧化钙、食盐(无腐蚀性)等。一般只能作为预防消毒液和灭菌洗涤液。杀菌机理是使蛋白变性、沉淀或溶解;杀菌特点是能杀死细菌繁殖体,能杀死细菌芽孢、病毒和一些难杀死的微生物。
6、卤素类:以表面消毒为主,性质不稳定,杀菌效果受环境条件影响大,如次氯酸钠、优氯净等。该类消毒剂为中效消毒液,可以作为一般消毒剂使用。杀菌机理是氧化菌体中的活性基因,与氨基结合使蛋白变性;特点是能杀死大部分微生物。
7、表面活性剂类:如新洁尔灭、百毒杀等。该类消毒剂为中低效消毒剂,可以作为一般消毒剂使用。杀菌机理是改变细胞膜透性,使细胞质外漏,妨碍呼吸或使蛋白酶变性;杀菌特点是能杀死细菌繁殖体,但对芽孢、真菌、病毒、结核病菌作用差。碱性、中性条件下效果好。
在家庭中如何正确使用衣物消毒液呢?
1、手洗:取衣物消毒50ML与2.5升水混合,用于浸泡衣物织物15分钟。
2、机洗:取衣物消毒100ML与10升水混合,先将衣物织物浸泡20分钟,然后按正常程序洗涤。
3、洗衣时勿将洗衣粉与消毒液混用:许多人在用洗衣粉洗涤衣物时,喜欢加点消毒液,这使清洁和消毒的效果都大打折扣。洗衣粉多含有表面活性剂,如果将洗衣粉和消毒液混合使用,很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使各自的功效减弱。若将含氯的消毒液与含酸的洗衣粉混用,会导致氯气产生,当氯气浓度过高时,会刺激人的眼、鼻、喉等器官。
常见的消毒液使用误区
1、在洗衣服、刷餐具加入洗涤剂同时加入消毒液杀菌。日用品的消毒无需通过消毒液就能做到,太阳紫外线的照射是最好的消毒剂;用肥皂水洗衣服也能完成杀菌;餐具则可采取在沸水上煮15——30分钟的方式。
2、大扫除时,喷洒消毒液,给家里空气“消消毒”。要想让家庭空气保持新鲜,最好的办法不是消毒杀菌而是开窗通风。家里毕竟不是医院,细菌量有限,如果消毒液水汽滞留在空气中,被人吸入反而会损害呼吸道。家庭消毒采用通风比熏醋的效果要好。
3、稀释消毒液,涂抹轻微伤口,用来消炎。同为消毒液,在产品分类上有“消”字号和“药”字号两种。如果处理伤口或给皮肤消毒,应使用‘药’字头的产品;而‘消’字头产品仅用于预防消毒,没有治疗功效。
4、与其他日化用品混用,曾有人将洁厕灵与消毒液混在一起清洁卫生间,以为能顺便消一下毒,没想到两种药剂混和后产生化学反应,排放大量氯气,导致其当场窒息。专家建议,绝大多数消毒液最好参照说明书单独使用。(朱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