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是在指在高温和(或)高湿环境下或受到烈日暴晒引起体温暑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其中重度中暑又分为热射病、热衰竭、热痉挛和日射病4种。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
一、病因
1.产热增加:在炎热高温季节或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环境下劳动,防暑降温措施不足等。
2.机体散热减少:环境温度、湿度高,通风不良,汗腺功能障碍等。
3.机体热适应能力下降:年老体弱、产褥期女性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病的患者热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同等环境下更易发病。
二、临床表现
1.先兆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活动一段时间后,出现头晕头晕、口渴、大量出汗、胸闷、全身疲乏,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如能及时转移到通风处安静休息,适当补充水盐,短时间可恢复正常。
2.轻度中暑 除上述症状加重外,体温往往升高到38℃以上,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或面色苍白、全身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率增快等周围循环衰竭的早期表现。如能及时有效治疗,可在数小时内恢复。
3.重症中暑
日射病:由于烈日暴晒或强烈热辐射作用于头部,病人出现剧烈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呕吐、烦躁不安。严重时可发生昏迷、惊厥。体温多不升高。
热痉挛:大量出汗后大量饮水,盐分补充不足,使血中钠、氯浓度降低,病人常感到四肢无力,阵发性肌肉痉挛和疼痛,常呈对称性,通常发生在下肢背面的肌肉群(腓肠肌和跟腱),体温多正常。
热衰竭:为最常见的类型。常发生于老年人、产妇及尚未能适应高温气候和环境者。是由于大量出汗导致水和盐丢失过多,外周血管扩张引起血容量不足。主要表现皮肤苍白、出冷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昏厥或意识模糊,体内多无过量热蓄积,体温基本正常。
热射病:又称中暑高热,早期表现头疼、头昏、全身乏力、多汗、不久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0℃以上,出现颜面潮红、皮肤干燥无汗,神志渐转模糊、谵妄、昏迷,可伴抽搐,严重者出现休克、脑水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本型特点为高热、无汗和昏迷,为严重类型。
三、治疗
1.先兆中暑与轻症中暑
立即脱离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处或电风扇下,最好移至空调室,给予清凉含盐饮料或中服十滴水、人丹。
2.重症中暑
(1)热衰竭:纠正血容量不足,静脉补充生理盐水及葡萄糖液、氯化钾。一般数小时可恢复。
(2)热痉挛:给予含盐饮料,若痉挛性肌肉反复发作,可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生理盐水。
(3)日射病:头部用冰袋或体外降温: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将患者平卧并冷水湿敷。
(4)热射病:迅速采取各种降温措施,若抢救不及时,死亡率高达5%-30%。物理降温:用冷水或酒精擦浴,同时按摩四肢及躯干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散热。肛温降至38℃时应停止降温。药物降温,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四、护理
1、中暑高热者进行降温治疗时,每10-15分钟测量一次体温、血压、脉搏及呼吸。
2、室温应保持在20-25℃,通风良好。
3、物理降温时,无论擦浴或冰袋冷敷,均要同时不断按摩四肢及躯干皮肤,使之潮红充血促进散热。肛温38℃时应暂时停止降温,避免体温过低。
4、循环衰竭或原患心脏病者输液速度不可过快,以免发生肺水肿。
5、昏迷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吸痰、定时翻身,做好口腔护理及皮肤卫生。(罗玲)